张衡发明地动仪它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 闻识达澎
- 2023-10-14 21:07:08
张衡发明地动仪它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
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一些科技史著作声称,张衡在公元132年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能够准确记录地震,比西方第一台地震仪(由意大利人路吉·帕米里制造于1856年)早了1700多年。也有些材料说,候风地动仪可以“预测地震”。不过,史书中有关候风地动仪的记载,仅见于《后汉书》。这一段记载只有区区196字,其中描述地动仪内部结构的内容更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这12个意义隐晦、众说纷纭的字。以后,北齐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也都制造过地动仪,还留下了相关著作,可惜他们的著作都亡佚了。显然,仅根据《后汉书》中的简陋记 “候风地动仪” 载,要复原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根本不可能。今天的复制品,其实是在史书那些“约束条件”之下所作的新创造。尽管如此,《后汉书》的记载,还是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首先,候风地动仪绝不是地震预测仪。它只有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起作用,只不过能比从驿卒更早地通知京城的人士罢了。这就好比我们看到闪电,就知道接下来很可能会听到雷声,但在闪电发生时,雷声也已经同时发生,只不过还没有传到我们耳朵里罢了其次,根据地震波的传播机理,候风地动仪是不太可能做到“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地震发生时,从震源会发出两种波:一种叫P波,是纵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一种叫S波,是横波,它引起的物体震动方向和波的前进方向垂直。P波的速度比S波快,因此最先到达地面,形成地震波中的初波。据初波的震动方向就可以知道震源方向。但初波非常微弱,因为它只能从震源直直地向着地震波接收处地面传播的P波,而这部分P波携带的能量只占地震波全部能量的一小部分。如果候风地动仪能敏感到对“第一哨”初波就做出响应,那么足以有许多别的和地震无关的震动,比如在它附近跺脚,能引起它的反应,从而让人误把许多不是地震的震动也当成是地震。但如果要让候风地动仪保持一定的“迟钝”性,它又有可能无法“感觉”到地震的初波,直到之后的各种波陆续传来时才被“惊醒”,可是这些迟来的波的震动方向已经完全不能代表震源的方向了。何况,记录一次地震必须有三个要素: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地震强度)。候风地动仪只能记录震中方向。几台地动仪“联网”也可测出震中位置;但它却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所以,这当然也就更不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了。张衡发明地动仪它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张衡(78年-139年),汉朝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发明家。他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人物,最著名的发明之一就是地动仪。
地动仪是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一种地震测量仪器,用于检测和测量地震的方向和强度。它由铜制成,形状像一个圆形的铜壶,内部装有一个小铜球。地动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的震动将铜球推动到特定的方向上,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动仪的优点包括:
1. 简单易用:地动仪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只需准确安放并观察铜球的方向即可得出初步判断。
2. 可移动性:地动仪大小适中,便于携带,可以在不同地方使用,方便地震观测和预测。
地动仪的缺点包括:
1. 仅限于地震方向预测:地动仪只能指示地震的方向,无法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2. 依赖人工观察:地动仪的使用需要人工观察和判断,受到观察者经验、观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误判的情况。
3. 精度有限:地动仪的精度相对较低,只能提供初步的地震预测,对于细节和准确度要求较高的科学研究和应急响应来说可能不够满足。
尽管地动仪在当时被视为一项重要的科技发明,但随着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发展,它逐渐被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地震监测设备取代。然而,张衡的地动仪作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性发明,对地震研究和地质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 人参与,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