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 闻识达澎
- 2023-10-23 06:46:10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虽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讥笑为“伪君子”,但这并不影响君子这一词的美好内涵,我们做人、教育影响别人,都应该朝着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生活中更要近君子,远小人。
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
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小人的心里永远都有事情,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对,再不然就是某件事对自己不利。 君子不论穷达顺逆,都因为走在人生正途上而充满自信与喜悦;小人即无志之人,即使富贵,也会患得患失,更不用说身处困境了。
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者,结党营私。
感悟: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在于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感悟: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所以,当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最后做出选择;
而小人看重利益,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的时候的最大区别。
道义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四、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感悟:品德高尚的君子有仁爱之心,凡是别人的事情符合道义的,君子不仅乐见其成,更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达成美好的目标,促成别人的进步、成功。
但如果是不和道义的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君子一定不会成人之恶,为虎作伥。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的境界,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五、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感悟:君子能够容忍不同的想法、意见,并且不会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与人赤诚相见、肝胆相照。
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表面上迎合别人,顺从别人,但是却心怀鬼胎,甚至想着算计别人。
六、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感悟: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看气质”。
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引申,所谓“君子不骄”就是一个人,若胸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灵的勇敢,他可以泰然自若而没有骄矜之气。
而一个人处处张扬,处处表现出骄傲,甚至处处攻击,他少了一种气定神闲,这就是小人。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君子,而不能做小人。
七、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
一说君子日日长进向上,小人日日沉沦向下;一说君子徇天理,日益高明,小人徇人欲,日益污下。一说君子追求高层次的通达,小人追求低层次的通达;一说君子上达达于道,小人下达达于器。
感悟:古人说,志当存高远。做人两上方向,一个向上,所谓“上达”,一个向下,所谓“下达”。
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八、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这一句中,“土”有不同的解释,按照语境,解释为“土地”,引申为田宅等物质利益。
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时候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感悟:程树德《论语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
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感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视。
出了问题、有了矛盾,君子有自我反省、自立自强的特质,君子总是反求诸己,先反省自己的做法,寻找自我的不足,从而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却是求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感悟: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充饥,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十、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不怕穷困潦倒,小人则不择手段地摆脱穷困之境。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越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中,越能看出以一个人的本质。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有着深刻的意蕴。
1. 君子在古代文化中是高尚、有道德的人的代表,他们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德行和道德的完美。
而小人则指的是道德低下、不择手段的人,他们通常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2. 君子与小人的对比,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崇尚道德和人性的价值观。
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修身养性,发扬仁义礼智信等美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在古代文化中,君子和小人的形象也常常被用于教育和启发人们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道德与品行的高低,通过这种对比反映了社会期望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君子”通常指那些品德高尚、举止得体、言行一致的人。他们注重自我修养,尊重他人,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能够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君子的寓意在于强调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倡人们追求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标准。
“小人”则通常指那些品德低下、言行不一、自私虚伪的人。他们缺乏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不顾他人安危,甚至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小人的寓意在于提示人们要警惕那些品德低下的人,避免被其伤害和欺骗。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中,君子和小人的概念被广泛运用,意在倡导人们注重品德和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标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那些品德低下的人。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关于《论语》中的君子、小人,学界多认为有两种含义:
一是地位义,地位高贵者为君子,如诸侯、大夫,身份低贱者为小人,如农圃工商;
二是道德义,道德高尚者为君子,品行低劣者为小人。对此,熟察《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的章句,可知君子、小人概念另有第三种含义,即器量义。拘囿于具体器用而器量浅狭闭塞者为小人,超越具体器用而器量宏大融通者为君子。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君子在古汉语中是品行高尚,贤德的人. 小人在古汉语当中是品行卑劣的人.与现在基本相同. 比如《论语》中的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其中“君子”和“小人”的含义与现在是基本是一样的。
君子与小人在古代文化中的意蕴
不怕真小人,就怕伪君子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 人参与,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