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清明节始于哪个朝代
- 闻识达澎
- 2024-06-19 14:09:47
周代
清明节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由来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国公为了逃避迫害,流亡在外。在逃亡的路上,由于粮食短缺,没有足够的银两,重耳爬山涉水,逐渐体力不支,饿的晕了过去。随从介子推见状,居然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煮了肉汤给重耳喝,救了重耳的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
天无绝人之路,在时间的磨砺下,重耳成了一代霸王,晋文公。晋文公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并不在意,他没有去讨赏,反而带着母亲去绵山隐居起来。重耳遍寻不着,便烧山想引他出来。火灭后,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柳树下,在那颗柳树洞里,晋文公发现介子推留下了一首诗:“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他规定每年这一天,只吃寒食,故名寒食节。
第二年的寒食节第二天,晋文公穿着素装去祭奠介子推,见坟头老柳数死而复活,便赐名这颗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传统习俗
1、清明节的习俗: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2、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3、清明节的习俗: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4、清明节的习俗: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5、清明节的习俗: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 人参与,条评论
发表评论